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2 恒心最难得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3-12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2

《论语·述而篇 7.25

【原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2),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注释】

1)斯:就。

2)恒:指恒心。

3)约:穷困。

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学记】恒心最难得

王鹏翔

这章出现了四种人;一是圣人,二是君子,三是善人,四是有恒心的人。通过两段话,表达了夫子的真切愿望,他最想见到圣人,但无法见到,既然如此,能见到君子也是好的。后来,夫子想见到善人,又无法实现,于是边说,如能见到有恒心的人也是好的。

从圣人到君子,从善人到有恒心的人,夫子一直在退而求其次,并未放弃。从这个过程中,夫子指明了从圣人到凡人的途径和次第,在末章处,又指出了人们修学的弊病和不好的习气,细细读来,不仅令人顿生惭愧,更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圣人”者,《大戴礼五卷义篇》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者也。”大意为:圣人,能通晓大道,应对一切变化而不能穷尽他的智慧,能测万物的性情,能成己也能成物。夫子在此章说不能见到圣人,也很难见到君子和善人,有人认为是夫子对当时的天子和诸侯们所言,天子本应该像文王、周公那样有圣徳,诸侯们也应该有君子那样的品徳。

这一章有一个关键字,即“恒”,《尔雅释诂》曰:“恒,常也。”《说文》曰:“恒,心之常也。”两者合起来,就是长久,恒远的意思。人的品质需要立志修徳进业,如此坚持,才能从俗人到善人,再到君子,以至于圣人。俗话滴水可穿石,然而,人心是浮躁易变的,心随境转,人的品质逐渐的开始退步,并且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恶习,比如“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没有却要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要装作充足,困约却要假装安泰。用一个词语来说明,就是“浮夸”。为了虚名而做足了外在的功夫,以展示风光的一面给别人看,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因为人们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学问,抱假当真,使得这些浮夸的人更加浮夸,根本没有心思向内去修证,更谈不上恒心了,所以夫子叹曰:“难乎有恒矣。”

【按语】

一、多少人因为“无恒”而虚度年华,多少人因为爱慕虚名而断送了自己的才智。人人都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很不可取,但人人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总认为自己是那个最幸运的人。今天看到这个好,就学这个,明天听说那个好,就去学那个。东跑跑,西看看,胡胡闹闹中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不说,宝贵的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能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本就很难了,何况还要有恒心,这就更难了。一个人的才学,并非一日就能达成,需要有一个长远恒久的坚定心,对于修学来说,更是如此。假如说我们的生命体是一杯浑浊的水,如果每天往这杯水里注入一滴清水,长年累月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杯水会变成清水。愚公移山看起来愚公愚蠢到了极致,但终究还是将挡在眼前的大山搬走了。这个世界没有平白无故的获得,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就,都是用恒心换来的,只有恒心方能使得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修学更是如此!

 二、圣人、君子、善人,皆由凡夫而成,夫子不能得见者,谓人无恒心者也,何缘无有恒心,曰:以无而为有,以虚华而为充盈,以困约而为安泰,故难于有恒也。

恒者,开万法之门,无有门而不为恒者开也。人误以为圣人、君子乃天生所成,高不可攀,故而不为也,或曰以此为己开脱,荒度时日。

恒者,笃实而后常行不辍,如溪水之息,只争朝夕。积少成多,假以时日,必有所悟,必有所得,得而能觉,觉后知行,如是循环,如是往返。终成君子矣。

溪水滴滴终破石

恒者向学日复日

和风细雨能润物

只待朝朝与时时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以质言。亡,通无。时世浇离,人尚夸浮,匿无为有,掩虚为盈,心困约而外示安泰,乃难有恒。人若有恒,三人行,必可有我师,积久为善人矣。善人不践迹,若能博文好古,斯即为君子。

君子之学不止。斯为圣人。有恒之于圣人,相去若远。然非有恒,无以至圣。章未申言无恒之源,所以诫人,而开示其人得之门。

当孔子时,圣人固不易得见,岂遂无君子善人与有恒者?

《论语讲要》程氏《集释》引善人为邦百年之类,主张仍当以地位言之。是也。至若君子,据《家语》辨政,孔子积子产于民为惠,至晏子于君为忠臣,孔子皆以兄事之,比皆可称为君子。又《公冶长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是故孔子未尝不见君子。此言不得而见之者,乃言当世天子诸侯皆非圣人君子也。

刑《疏》:“君子谓行善无怠之君也。”“善人即君子也。”亡而为有四,“以无唯有,将虚作盈,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行既如此,难可名之为有常也。”

《论语恒解》得天之理亦成性,尽性立命与天合徳乃全乎人之理。圣人者,人中之至,人实只尽得人之量而已,人不能学圣,只为“无恒”二字误却一生。夫子将有恒教人,先言圣人君子,善人不可得见乃归重有恒。

《论语正义》孔曰:“难可名之为常”。

大戴礼五卷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者也。”是言圣人无所不通,能成已成物也。

韩诗外传:“言行多当,未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

易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非有恒,无以为君子,即无由为善人,故有恒学者如基也。”

李氏光地劄记说:“有恒是笃实之人,若不笃实则虚夸,虚夸之人,必不能有常心而久于事。”

易曰:“浚恒之凶,以求深也。”始而求深,在贤者尚有进锐,退速之过,况其下者乎?夫子有川上之叹,而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为其徳至实,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同也。故学者始但求小徳,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如水。虽末处中而涓涓故不息也。终则其中未大有若无,实若虚,如水之既平而终不盈也。惟如是,是以能常德行而习教事,久于其道而忽不知人与圣贤之域,小人是无恒,故虽的然而日亡。的然,即亡而为有诸象也。

《四书遇》古人持进只有两项人,一项是圣人,力大化神,必世后仁之王者,如禹、汤、文、武是也。君子亦具豪杰手段,与为一类。一项是善人,心存善也,去杀胜残,成、康、文、景之流是也。有恒亦不失此本心,与为一类,两项,力有大小,效有迟速,皆可救世,故本题亦两更端。

《论语集注》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

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者以质言。”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高下,固悬绝矣,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其示人入徳之门,可谓深切而著明矣。

《论语义疏》当时浇乱,人皆誇张,指无为有,说虚作盈,家贫约而外诈奢泰,皆与恒反,故云:“难乎有恒矣。”

江熙曰:“言世大负情反实,逐波流迁,若影无持系索,此无恒难也。”

孔安国:“难可名之为有常也。”

《论语点睛》圣人之是证得本亡本虚本约之理,“有恒”须是信得本亡本虚本约之理,就从此处下手,便可达到圣人地位,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第修证也。“亡”是真谛,“虚”是俗谛,“约”是中谛。依此而修,为三止三观;证此妙理,成三徳三身。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Xiexia:一个人如若没有恒心、耐心,干大小事都是徒劳。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没有人教的,那是必须要有悟性、恒心、耐心、信心…… 恒心难得、耐心和信心也不可少

青青河边草:感恩老师每日风雨无阻地为学生们分享学记,很好地诠释一个有恒者的榜样。为老师点赞,也是吾等学习的楷模。

芳草:做一件事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同做一件事。如夫子,一生传道,过着饱寝不安的生活,却终身不改其志。做一件善事不难,难得的是在自己艰苦的生活中还想着别人。如天津的白礼芳老人,二十多年靠蹬三轮车的收入资助了三百多个学生。只要心中有坚定信念,恒心自然而发,每条向前迈进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需要我们一步一脚印坚定的走着。

止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_荀况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