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1 转变的过程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1
《论语·雍也篇》6.22
【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记】转变的过程
王鹏翔
武王在世时考虑到其子年幼,委托胞弟周公旦将来摄政,周武王去世后,其子继位,是为周成王。后来时间一长,遭受了周公三兄管叔、五弟蔡叔的嫉妒,并怂恿武庚率领商族遗民进攻镐京,东夷其他诸侯也趁机叛乱,情况异常复杂。
周公召集太公吕望、召公奭(shì)召开紧急会议,形成了统一意见,由于三公齐心,不出一年就将叛乱平息。鉴于此次的经验教训,周公重新对属地进行了划分,将信任的人封为大诸侯,以管小诸侯,因太公吕望善于用兵,率师于封地齐国,负责震慑其他诸侯国。当时周公旦加封了72个大诸侯,比如姜太公的齐国,汉水中下游的庸国,周成王弟弟在北方的唐国、也就是后来的晋国,召公爽的儿子封在东北的燕国,周公旦儿子的鲁国,周公旦这一决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原逐步统一。姜太公所率师旅,直接代周天子出师,平定东夷,其后代就逐渐发展成仅次于周天子的第一大诸侯。
周公旦时制定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以及教育制度,刑罚制度等共同组成了周朝的分封制度,成为了封建制度的雏形。周朝的思想、文明、文化、风俗习惯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鲁国因为是周公封地的原因,其社会风气,礼仪制度,依然传承了周公的遗风。
后来齐行霸道,鲁行王道,但至孔子时,鲁由三家执政,也是无道可言,鲁国无道,而齐国更是不如鲁国。
根据《史記》卷三十三《魯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从开始接受鲁国封地,治理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工作情况。周公就问他“为什么这么迟呀?”伯禽回答说:“因为要改变鲁国的习俗,改革礼制,又制定了守丧三年的制度,所以才迟迟来向您汇报。”而太公吕望到齐国以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来向周公汇报工作。周公便问:“怎么这么快呀?”太公说:“他们原有的君臣礼仪太过繁琐,我将他们进行了简化,这样就能通俗易行了。”再后来鲁国伯禽总是比齐国汇报工作要迟,周公就感叹说:“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通过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齐国与鲁国在初时,政令上就存在着巨大差别。霸者之道虽然在统治手段上强过王道,但王道在礼制延续上要胜过霸者之道。
孔子在此章给予齐鲁两国希望,如果鲁国能遇到明君,就不会受三家所牵制,可以恢复到周礼,再次施行王道。而齐国若能得遇明君,就能将齐国的政治风气,民俗礼乐变成鲁国的王者之道。鲁国用徳,齐国用刑,从刑到徳,从徳至于王道便能实现天下为公的一统局面。圣人身处乱世,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实在是自强不息的典范。
读此章可知,再糟糕的处境都应抱着柳暗花明的希望。事物从产生到成长,再到壮大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历史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像孔子一样,在困境中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人生一定是精彩的,未来是一定是光明的。
【按语】齐自太公吕望,再至管仲助齐国成就霸业,无不以武为功,用刑于民,举贤尚功,是为霸者之道。鲁国自周公旦,再至伯禽,重在礼制,以养民性,尊尊亲亲,是为王者之道。齐国用刑,鲁国用徳,谓道之以徳。鲁国若遇明君,必能复周礼成王道。齐国如逢明君,必近于徳。
侵他国者,王道不及霸道。治世者,霸道不及王道。
夫子逢乱世,不失初心,于将来充满信心,乃自强不息之典范也。
霸业兴齐地
鲁国续礼义
若皆逢明帝
仁道天下立
名家集义
钱穆曰:“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诈。鲁有周公伯禽之教,其民崇礼尚信,庶几仁厚近道。道,指王道,孔子对当时诸侯,独取齐,鲁两国,言其政俗有美恶,故为变有难易。当时齐强鲁弱,而孔子则谓齐变始能至鲁,鲁变易于至道。”
包咸曰:“言其,鲁有太公,周公之余化。太公太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便如鲁,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
程子曰:“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有恒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
皇侃曰:“周公大圣,太公大贤,贤圣既有优劣,虽同致太平,而其化不得不微异。
吴因之曰:“齐固要脱皮换骨,鲁也要涤胃洗肠。”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从历史事件中看出:“再糟糕的处境都应抱着柳暗花明的希望。事物从产生到成长,再到壮大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历史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像孔子一样,在困境中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人生一定是精彩的,未来是一定是光明的。”——学习到此处感觉被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作者画龙点睛的解读所感动,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顿觉自己信心倍增!!
荷荷:侵他国者,王道不及霸道。治世者,霸道不及王道。——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周围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