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小学>通俗解义》130 第五卷 嘉言(17-18)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11-18

【每日一修】《<小学>通俗解义》130

卷 嘉言(17-18

秦敬修◎编著  秦治◎整理

嘉言17

原文横渠先生曰:舜之事亲,有不悦者,为父顽母(yin)(1),不近人情(2)。若中人之性,其爱恶若无害理,必姑顺之(3),若亲之故旧所喜(4),当极力招致(5)之奉,当极力营办务以悦亲为事,不可计家之有无。然,又须使之不知其勉强劳苦,苟使见其为而不易,则亦不安矣。

注解

(1)顽:顽固,谓身不则德义之经。:诬妄,谓说话全忠信。

(2)不近人情:和人的常情相差很远。

(3)必姑顺之:必须姑且顺父母心意。姑暂且。

(4)故旧老朋友、老亲戚所喜父母所喜爱的人。

(5)招致:请到。

译文张横渠先生说:舜事亲而亲有不悦者,是因父身不则德义,其母说话不由忠信,不近人情其所命多悖理不可行,舜若从之,是陷其亲于不义,若不从父母就怒而打之,所以左右为难。若中等人,其所爱所恶不害理,必且顺亲之命。若是父母所喜爱,应当极力招请来家聚会,对宾客的奉养,应该竭力经营办理,务以悦亲之心为事,不可计较财力的不足。然又要使父母不晓得自勉强和劳苦,假使见到营办不容易,他的心反不安矣。

评述舜之事亲不能悦乎亲者,以其不顺命也。舜为人何为不顺命?亲之所命皆于事有大害,若从之则必得罪于乡党州闾,故不得不谏,若谏则父母怒而大杖小杖随之矣。父顽母是他人见其如斯,舜但知自己不善事亲,触怒了父母,故常自责,而不见亲之不是。然自省其过而不得,故号泣于闵天以自怨,此其所以为大孝。

嘉言18

原文罗仲素论()(sǒu)底豫(1),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云:只为天下无不是父母(2)了翁闻而善之曰(3)唯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4)

注解】

(1)罗仲素:姓罗名从彦,宋福建南沙剑州剑浦人。师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大名儒。以特科授博罗主簿,谥文质。有遵尧录》《春秋指归》《毛语解》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瞽瞍:舜帝的父亲。底豫:大舜以孝事亲,终使父母感化而以舜为欢乐。底:达到。豫:快乐。

(2)只为天下无不是父母:言父母于子女,或慈恤,或憎恨,或笞逐,其心只是望子成龙,所以说莫有不是的父母。底:犹的。

(3)了翁:陈忠肃公,名瓘,字莹中,号了翁。善之:认为罗仲素说的好。

(4)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言那种弑父与君的人,常由于看见君父有不是的性行,怀恨在心,其恶与时日俱增,久而久之,直视君父为寇雠一旦怒发而不可遏,遂至弑父与君而不顾。易所谓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故也。语曰:渐不可长。可不戒哉!

译文罗仲素谈论瞽瞍也能以舜为欢乐,则天下为父子的有了定论说:“天下莫有不是的父母了翁赞赏罗仲素的定论说惟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人,常由于看见君父有不是的性行。

朱子简介(上):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受儒教祭祀。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