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04 性命与天道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04
《论语·公冶长第五》5·12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学记】性命与天道
王鹏翔
“文章”即诗书礼乐,夫子常举以教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夫子遂以文教为重,删诗书,定礼乐,传道、授业,在此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随从的弟子以躬行实践为务。
“性命天道”,天道者天行,夫子称其为命,屡言知天命,但是并不对天道与命之相系相合。即使讲了,一般人也很难理解,很难明白,所以子贡深叹曰:“不可得而闻也”,乃叹其精义不可得闻。此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子贡之所以这样说,是对夫子的赞叹。子贡对自己的老师是最有信心的,对于老师的赞美,他从来都不吝惜溢美之词。夫子的思想智慧非一般人所能臆测。从能看到的来说,有诗书礼乐。从看不到的来说,有“性命”与“天道”,它们则更高更远更深。夫子五十岁开始学习《易》,还写了传记,对天地万物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不要说“天道”“性命”这样高深的学问能否理解,真正能将一部《易经》弄明白的人也是很少见到的。
其二、表明了“性命”与“天道”的深广。儒释道三家中,对于“性命”与“天道”虽然各持不同的态度,但都是承认的。只是儒家不太喜欢讲“性命”与“天道”,即使讲了,也很难明白,所以就连子贡都说“不可得而闻也”,更何况我们呢?究竟什么是“性命”与“天道”,还得靠自己去体悟。
譬如有人吃完蜂蜜,将其中滋味写了几万字的报告,若是将此报告交给从来没有吃过蜂蜜的人去阅读,即使读上十万遍,恐怕也感受不到蜂蜜真正的味道,想要体味,还得自己去亲自品尝。“性命”与“天道”就类似于品尝蜂蜜,若不亲自体味,很难品尝到其中的真味,文字、语言在真理面前总是显得苍白。
从儒家思想来说,诗书礼乐是通向“性命”与“天道”的阶梯,唯有真正体味了,才能明白圣人的深意,才能亲眼见到孔子另一面,此便是下学而上达。
【按语】:“性命”与“天道”非文字语言所能明白,故而此有子贡“不可得而闻也”之叹。“不可得,不可闻”者,即不能完全领悟其真意。若欲了悟,克己复礼为径也者。释门之教亦能知也,然非真修实学不能得之。
诗书礼乐教
文章以化导
性命与天道
语言不可表
名家集义
钱穆曰:“孔子之教,本于人心以达人道,然学者常欲由心以及性,由人以及天,而孔子终不深言及此。故其门人怀有隐之疑,子贡发不可得闻之叹。及孔子歿,墨翟,庄周昌言天,孟轲,荀卿昌言性,乃开此下思想之争辩,厉百世而终不可合。”
焦氏弘有云:“性命之理,孔子罕言之,老子累言之,释氏则极言之。孔子罕言,待其人也。故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然其微言不为少矣,第学者童习白纷,翻成玩狎,唐疏宋注,锢我聪明,以故鲜通其说者。内典之多,至于充栋,大抵皆了义之谈也。古人谓暗室之一灯,苦海之三老,截疑网之宝剑,抰盲眼之金鎞(pi),故释氏之典一通,孔子之言立悟,无二理也。”焦氏又曰:“孔孟之学,尽性至命之学也。顾其言简指微,未尽阐析,释氏诸经即孔孟之义疏也,又何病焉。夫释氏之所疏,孔孟之精也。汉、宋诸儒之所说,其糟粕也,今疏其糟粕,则俎豆之,疏其精则斥之,其亦不通于理矣。”
刘沅曰:“夫子之文章,凡其得失,精粗易见,故学之深者,因端以会其原,即学之浅者亦即事而明其理,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性者人之所以生,天道者天之所以立,在天为天道,在人为性非有二也,但非由博而约,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则无以知天,之所以为天与人;之所以舍天而万事万物不外乎是。”
包注汝翼中庸说:“天道阴阳,地道柔刚,阴阳柔刚,阴阳合而刚柔济,则曰中。中者,天地之交也。天地交而人生焉,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天以动开,地以静合,氤氲相成,交气流行,于是有寒暑,风雨晦明,人秉其气以生,而喜、怒、哀、乐具焉。赤子无知,而有笑啼,有舞蹈奋张。人之生也,莫此为先,所谓性也。性也者,天地之交气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交在于中,故传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之旨,血气受之父母,父母亦天地之象也。”
说文云:“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朱子曰:“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程子曰:“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
皇侃曰:“子贡既悬绝,不敢言其高贤,故自说闻于典籍而已,文章者,大籍也。六籍仕圣人之筌蹄,亦无官于鱼兔矣。”又曰:“天道,谓无亨日新之道也。言孔子六籍乃是人之所见,而六籍所言之旨,不可得而闻也,所以尔者,夫子之性,于天地元亨之道合其徳,致此处深远,非凡人所知,故其言不可得闻也。天道者,元亨日新知道也。谓天善道通利万物,新新不停者也。言孔子所禀之性与元亨日新知道合徳也。”
大史叔明云:“文章者,六籍是也,性与天道,但重于此言之与,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囊日圣师平生之徳音难可复值。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重天道,但重于世者可纵,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蕴籍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性命”与“天道”非文字语言所能明白,若欲了悟,克己复礼为径也者。释门之教亦能知也,然非真修实学不能得之。感恩作者深入指点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