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习孝道(文化随笔)
(950字)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我非常赞同孔子的这个主张。你想:连父母兄弟都不敬、不尊的人,你去要求他善待周围同事邻居?他能去修齐治平?“孝”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部分,“孝”也是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二十四孝”中孔子的弟子就有三位:子路(为亲负米),曾子(啮指心痛)、闵子骞(单衣顺母)。
“家是最小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孝是维系家庭和睦与幸福的红线。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善待兄弟姐妹?《论语》告诉我们:“孝悌”;孝是子女尽心侍奉老人,悌则是兄弟姊妹之间相互关心礼让。对此,《论语》多有论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贫而亲仁。”“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孝经》则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树欲静”的典故也与孔子有关。《汉·韩婴》记载: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确确实实,“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相当让人悲伤欲绝的事情,是任何人都不希望见到的结果。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父母健在时“不养”“不想养”“没法养”而父母故去想养却不能养更加令人遗恨终生的事情了。
“百善孝为先”。“孝”是“教”的最基本构成伦理,我们的学校、幼儿园要实现“立德树人”,必须先从教会学生给父母倒一杯水、为家里刷一次碗开始,开启学生“孝”的钥匙,进而形成学生美德。当然,“孝”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教育实践中,要十分注意杜绝那种为了教孝而过于形式化、程序化的方法。比如非要让小学生们给爸爸、妈妈、爷爷、妈妈洗脚来教孝,那这种方式未免太过机械。要引导学生从小就明白“孝”的准确内涵,从小就明白“孝”的最基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诲,把学习做好,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综合基础。
古代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这是古代经济社会条件所限。我想:“孝”、“忠”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有志青年,要忠祖国,孝父母,把“孝”的境界由“家”提升到“国”,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而刻苦攻读,忘我工作,做出成绩,方为“真孝”,方为“正道”。
作者:周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