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403
《论语·卫灵公篇》15.28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学记】主动与被动
王鹏翔
弘,廓(kuò,开拓,扩大)大,扩大之意。道乃人道,道由人行,亦由人弘廓。
此章“弘”字,最为关键,需要用心体悟,细细探究,只有解决了“弘”和“道”的关系,也就解决了人与道的关系,才能了知圣人本意。
人是主动的,可以前进,可以后退,是进是退,全凭自己做主。一个“弘”足以说明人的主动性。所以有志向的人士向来以弘扬大道为己任,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道屹立于天地之间,祂从来不是主动的。如果是主动的,却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个人整日游手好闲就能实现克己复礼、自然成人的道理。由此可见道不能弘廓人。道亦非被动的,祂以自身的力量时刻在启发着人性的仁德。只有人主动靠上去,走进去,体验祂,才能与道融合,才能知晓道的全貌,才能阐发道之大意,才能克己复礼,显发本性,成己成人。反之则与道相背。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夫子一生践行周礼是为己之学,后来又为复礼而周游列国,是为人之学,夫子之为人在廓道。行道廓道,本就一体,行道之日,即为廓道之时。
【按语】人能弘道,在于躬身实践,在于自觉的生命诠释。只是研究语言文字,不在行动心性上下功夫,不足以弘道。更不可能有一个“道”来主动显发道的至高至大,至善至仁。
人性本合道
只因私利抛
弘道公心耀
求仁何须绕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徳不必修,坐待道弘矣。此章义极简明,而最值深思。惜乎后之学者,不能与此章真切体悟,歧说滋兴,而人之弘道之力因亦未能大有发挥,洵可憾也。
《论语正义》:王曰:“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正义曰:“皇本不言‘王肃曰’,则何晏等义也。道随才为大小,故人能自大其道,己可极仁圣之诣,而非道可以弘人。故行之不著,习矣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则仍不免焉众。”
中庸记所云:“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
汉书董仲舒传:“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徳,与滞補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
《论语集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达其道,道不能达其人也。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道是永恒不变如一不动的,人是代代更新求知求学,希贤希圣的,求道心切则德高深重,不求则无有所得,所以才有凡圣之分。如果道能弘人,人生下来可以坐享其成,则道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颜姐:“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徳不必修,坐待道弘矣”!夫子一生践行周礼是为己之学,后来又为复礼而周游列国,夫子是为人之学,是在弘道、廓道!
止语:不求道,怎会与道交相感应。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