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75 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

来源:大字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75

《论语·先进篇 11.22

【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能敢轻易去死呢!”

【学记】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

王鹏翔

孔子在经过匡地的时候,被当地人误以为阳虎而囚禁(前面讲过,阳虎残害过匡地的百姓,而阳虎面貌极像孔子),当时的情景估计很混乱,他们先将夫子囚禁。此章用了一个“畏”字,记录者是有深意的,《檀弓》说:“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畏是指私斗,孔子在匡地所围,是民众自发组织,亦属私斗的范畴。这些人后来又将跟随夫子的学生也囚禁了,师生于难中再次重逢,情感是较为复杂的。

在见到颜回的一瞬间,夫子便幽默的说:“我以为你死了。”这句话至少表明了两个意思;一者,夫子很担心颜回的安全。二者,夫子不惧困厄,在这样的处境下,还能如此的坦然。

颜回在回答老师的话语时,语词之恳切,亦令人感动,他说:“先生尚在,回怎么能轻易去死呢!”古人有事师如事父的传统,俗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道的象征,没有师承,道是无法延续的。颜回之所以这样回答,一是颜回对当时形式的准确判断,老师被囚禁可能是一场误会,应该不会有生命的危险。如若不然,颜回必定会逃跑去搬救兵,也可能会和匡地的人发生争斗,以救夫子,如此,则会让自己处于绝境,但颜回没有这样做。二是颜回视师如父,他知道夫子不会轻易而死,父母在,不轻死,自己当然要保护好自己,此亦孝也。三是夫子尚在,复周之礼任重道远,为了传此大道,不敢轻死,此为尊师重道也。

【按语】夫子不轻死是为天命,颜回不轻死是为师命。由此而知,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其他人的,对于父母来说是孝顺,对于师长来说是传递,对于亲人来说是陪伴。于是,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既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属于责任。在尽可能让生命延续的情况下,都不能轻视自我生命的存在,这便是人道的基础。

困地师生逢

言辞情意浓

生死以道任

不忍师无承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孔子尚在,明道传道之责任大,不敢轻死,一也。弟子事师如事父,父母在,子不敢轻死,二也。颜子虽失在后,然明知孔子之不轻死,故己亦不敢轻身赴斗,三也。

《论语正义》:孔曰:“言于孔子相失,故在后也。”

包曰:“言夫子在,己无所敢死也。”

曲礼云:“父母在,不许友以死。”

《论语集注》:胡氏曰:“先王之制,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则致死焉。况颜渊之于孔子,思义兼尽,又非他人之为师弟子者而已。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捐生以赴之,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以复仇,不但已也。夫子而在,则回何为而不受其死,以犯匡人之锋乎?”

《论语义疏》:夫圣贤影响,如天降时雨,山泽必先为出云。孔子既在世,则颜回理不得死,死则道便绝。故渊死而孔云“天丧予”也。

庾翼云:“颜子未能尽穷理之妙,妙有不尽,则不可以涉险津;理有未穷,则不可以冒屯路,故贤不遭圣,运否则必隐;圣不值贤,微言不显。是以夫子因畏匡而发问,颜子体其致而仰酬。”

李充云:“圣无虚虑之悔,贤无失理之患,而斯言何兴乎?将以世道交丧,利义相蒙,或殉名以轻死,或昧利义苟生。苟生非存礼,轻死非明节。”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方娟:孔子被困在匡地,处境艰难。过了很久,颜回才赶过来,孔子对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显然有点儿责怪,也有担心。颜回对老师说:“老师你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这几句简单的话,把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担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忠诚表达的淋漓尽致。师徒二人,这种生死与共的感情,让人动容。

芳草:当心性升华至贤圣之境,会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故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把心性置于现实,生命会显得重如泰山,故颜子不敢言死。贤圣之境,可生可死,可隐可显,可用可藏。每读一章均有收获,感恩一切善知识!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