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学思践悟

弘扬传统文化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9-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基因中极具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它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同时又彰显着一系列做人为事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以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来塑造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贯穿着人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宣扬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价值结合,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无限的价值。传统文化至理名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真正做到了忧在百姓前,为民鞠躬尽瘁。这些都是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塑造青少年正确的诚信意识。

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孔子曰:“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孟子提出“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当前,诚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更为紧迫。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青少年坚守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

三、以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塑造青少年正确的利益意识。

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为人处事应“以义为重”。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减少功利主义,增强集体观念。

四、以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易经》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拂违,后天而奉天时。”《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积极有为,敢于进取。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我们正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刻苦学习、接受现实、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争先,对青少年将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使青少年不屈服、不沉沦,始终保持一种顽强的信心和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五、以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精神塑造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人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这种对人生严肃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很有借鉴意义,引导他们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文明的仪态举止,既是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是于己于国都有利的事,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知行合一,自觉加强身心修养,塑造正确的理想人格。


作者:秦荣光   刘高宏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