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爱国孝亲 >> 有奖征文

061第三届{爱国孝亲家教家风征文}漫话家书道情怀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0-13

  漫话家书道情怀

  061

  书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联系方式。千百年来,曾经不知有多少人,正是通过鸿雁传书,才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而对于那些远行的游子和旅人来说,家书则更成为他们与家人之间互通消息、相报平安的唯一。或饱含思念、或满心祝福、或充满眷恋……于是,一封封小小的尺幅寸笺,便成了蕴藏家国情怀的无穷宝藏。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落后,信息传递极为不便。一封信从寄出到送达,大概要经历数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平日里对亲人书信的热切期盼,自然不在话下,而收到家书时的激奋与喜悦之情,也是难以言表。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曾在一首诗中,将给亲人写信发信时那种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之际,客居洛阳的诗人看到此番景致,浓烈的思乡之情不禁涌上心头。于是挥笔疾书写起了家信,但胸中长期郁积起来的千言万语,短时之内又怎能毫无遗漏表达而尽呢。以至于捎信之人就要出发的时候,不得不再次拆开封装,重新于信的末尾再加上几句。

  无独有偶,比张籍年长大半个世纪,有“诗圣”之称的伟大诗人杜甫,也曾写过一首与家书相关的诗。大家知道,杜甫大半生时光,都是在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中度过的。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其人生命运更是急转直下,催人泪下的《春望》,便是当时无奈心境的真实写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长安陷落,平日里鸟语花香的春景,这时只能让人倍感心伤。战火已经整整持续了三个多月,不知远方的亲人平安与否,这时,如果能收到他们的来信,真的抵得上黄金万两。本来已经花白的头发,因了满心的愁绪越搔越短,简直都不能插簪了。杜甫毕竟是杜甫,全诗以烽火和家书为节点,巧妙将个人不幸遭遇的感叹与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堪称抒发家国情怀的典范与不朽之作。

  到了近现代,工业革命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我国,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政府,也终于在摇摇欲坠之中,逐渐打开国门。一时之间,新思潮、新事物相继涌入,同时,亦有大量的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出洋留学的救国之路。虽然,贫穷落后的祖国,在列强欺凌之下饱受屈辱,但对那些远在他乡异国的莘莘学子们来说,却丝毫也减弱不了他们内心日渐浓烈的思乡之意与爱国之情。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代在国外留学期间,都写有大量的家书,表达其思乡念国之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家人之间飞鸽传书,毫无例外,成了每一个出门在外者不可或缺的常做之事。这一时期诞生的《傅雷家书》,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想,成了陪伴几代人健康成长的名篇佳作。书信当中,傅雷夫妇用亲切的口吻、贴近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教育两个儿子如何做人求知,如何实现理想。而他们也不负众望,一个成了钢琴演奏家,一个成了英语特级教师。即使在现在,依然不乏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

  其实,不光名人如此,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有不少与家书相关的故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每年都要去外地打工挣钱。母亲不识字,读信写信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身上。记得,当年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是在二三年级的时候。那时,根本不知道书信该怎么写,所以只学着别人的格式开了个头,就无话可写了。幸好那段时间,家里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儿。于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围绕鸡好、猫好、牛好、羊好之类的话题,只说了一大堆好。那封信,是通过一位亲戚转给父亲的,读信时他正好也在场。所以,父亲的回信中,除了夸赞我学会写信外,还特别提到那些幼稚的话语,怎么让那位亲戚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后来,那位亲戚也到过家里,见我第一句话,不说别的,就笑着提起当年那封信,足以看出,这事给他留下的印象有多深刻。

  如今,随着通信手段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早已习惯了使用各种即时通信工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对家人的问候和祝福,就会准时送达,真是方便得不能再方便。一些容量较大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在轻松快捷之中实现即时传输。因此,家书几乎一夜之间,不知不觉就被历史所无情淘汰。尽管如此,但作为人类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一种联系方式,家书无疑也以其特殊的方式,承载过太多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完全能算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因此,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怀念。

  作者姓名:刘变变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