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爱国孝亲 >> 有奖征文

198第二届{爱国孝亲征文}纺线织爱的母亲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9-14

  纺线织爱的母亲

  唐代诗人孟郊在其诗《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为被中国人传颂千古的歌颂母爱的名句,至今仍散发着浓浓的爱意与诗香。每次在隽永的唐诗里,读到这些描写母亲、赞颂母爱的诗行,感受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光辉。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都可以重温浓浓的慈母之爱。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仿佛看见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年妇女,在清晨,在正午,在黄昏,在夜里,不停地摇着纺车纺着线,那吱吱呀呀的叫声,穿透清晨的朝霞,穿透正午的阳光,穿透夕阳的余晖,穿透夜幕的苍茫,穿透我整个关于童年的记忆。

  在我刚记事的八十年代初,用纺车纺线织布,还是家家妇女农闲下来时,都会干的事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夏至十几岁的小姑娘,纺线织布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母亲了。父亲是个赤脚医生,平时治病救人寸步离不开卫生室。那时母亲还年轻,所以地里活家务事,里外都是一肩挑。农忙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豆大的汗珠子砸脚面,农闲时,她也舍不得闲着,纺线织布,就成了她主要的工作。

  纺线时,只见她将拿到弹匠那里弹好的蓬松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放在自己的左手方,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她自己,她先将棉条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向着反时针方向旋转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梃子上,顺钢丝直其尖,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未出嫁之前,姥姥就教给母亲纺线,所以母亲现在做起来自然就是轻车熟路娴熟得很了。

  线纺好后,就该织布了。这使我突然想到了那句著名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想象着当年一代侠女花木兰替父从军之前,窗前织布的样子。在梭子的来回穿梭间,在不间断的“哐当、哐当”声中,织好的布匹在一点点增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粗布了。从线到布,母亲像是一位魔术师,神奇地变换着这种让我目不转睛的魔法。

  织好的老粗布,就成了我们全家人身上的各种衣服。这种老粗布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环保布料,不像现在的涤纶啊,它没有一丁点的化学成分,穿着舒适,对皮肤无任何刺激,还抗静电不起球,透气性也特别好,并且具有独特的自然按摩特点,据说还能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改善睡眠质量呢。如今在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一味追逐高档、追逐潮流的观念正在逐步被“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所代替,老粗布又以其自身无可替代的特色赢得了今天人们的宠爱。

  如今想来,纺线织布不仅是一种传承久远的纯棉手工生态纺织工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且其中还饱含着母亲的浓浓的爱意,那一点一点纺出来的线,和那一点一点织出来的布,无不是母亲爱的一点点的累积啊!

  记忆中的老粗布,被母亲用爱纺线织就。

   

   

   

   

   

   

   

   

   

   

  作者资料:

  姓名:路志清     男      

  通联: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

  

  作者简介:

  路志清,在《佛山文艺》《北方作家》《奎屯文学》《葡萄园诗刊》《牡丹》《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文苑•经典美文》《中华文学》《大地文学》《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质量报》《宁夏日报》《羊城晚报》等发表各类作品600余篇,获全国性征文奖60余次。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