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86 第二卷 第四篇 周子《通书》<15>
【每日一修】《儒学门径》086
《第二卷·天人一贯》2.4.9
第四篇 周子《通书》<15>
附:朱子《通书解》
思第九<上>
【原文】
洪范曰(1):“思曰睿,睿作圣。”
睿,通也。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无思,诚也。思通,神也。所谓“诚、神、几,曰圣人”也。
【注解】
(1)洪范:《尚书》篇名。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
【编者注】
①冯学成《通书》思第九(摘录):朱熹也曾感叹,这段不好讲。《尚书·洪范》里讲“思曰睿,睿作圣。”我们每个人都有思想,每个人都在思维,怎样使自己的思维调整到睿智的频道上?大家都想智慧无碍,不想自己处于愚昧状态,就要对“思”下点功夫。我们的智慧有个目标,就是睿;睿还有个目标,就是圣。对睿智的人我们很向往,对圣贤的人更向往。学国学,对古代的圣贤,非常仰慕。但你要想:他能成为圣人,我为什么不能?我们就要想其中的道理,其中的窍门在哪里?《洪范》简洁回答:思曰睿,睿作圣。
怎样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由睿而圣?这里进一步谈了“无思,本也;思通,用也。”什么叫无思?只要离开了无梦睡眠,我们思维都在动用之中,像长江之水一往无前。但什么叫无思?而且还是根本!我们要把精神的根本找到,就是无思、无虑、无为的状态,如果离开了这种状态,用《大学》的话讲,“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在酒色财气是非烦恼中,还能得正吗?精神最好状态就是平常心。我们的精神没有被酒色财气名利绑架,就是无思的状态。这就叫“无思,本也”。我们的根本要立足在这里。
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谈得上“思通,用也”。我们每天使用精神,没有付款,好像可以无条件地消费它。这是很蠢的感觉,很多人不睡觉,工作狂,这不好。一定要时常使自己处于无思安宁的状态,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状态。要有这样的基础,才能“思通,用也。”什么叫用?就是思维无碍,面对任何麻烦问题,都能迅速准确的解决。所以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所作所为,能达到“思通”,就非常不得了。
怎样使我们的思维能够运用无碍?怎样才能“思通”呢?“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无不通为圣人”。“几”:从细小隐维处产生变化的苗头、开端。几兆、机遇、商机、战机,这个“几”太重要了。不会捕捉机会的人,不会成为优胜者;不善于认识危机的人,肯定是失败者。“几动于彼”,市场经济,各种各样的几兆都在涌动,有吉祥的几兆,有凶险的几兆。如果前面有荆棘,前面是沼泽地,你不要去;如果前面是顺境,阳光大道,你赶快靠拢。“诚动于此”,什么叫诚?就是无污染的精神状态。前面有机会,但是我带着侥幸心,情绪心,就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就会失“几”。
面对种种“几”,一定要心明眼亮。心明眼亮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诚动于此”的人,才能料理“几”。圣人们讲这个“几”的时候,就会讲这个“诚”,目的不是要让我们眼睛看见外面事物的云起云落,关键是看心里的云起云落。看我们的心之动。什么叫有,什么叫无?我们意识的阀门一旦打开,什么都有了。当我们的精神的阀门启动的时候,或善或恶的东西就出来了,我们的情绪、动机,都在萌动之中。面对精神萌动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有警察在脑门上,监控住自己念头的涌动,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到底是善性还是恶劣?到底是不是仁义礼智信?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怎样达到圣人的境界?《易经》里很推崇“不思而智,不虑而得”的境界。有经验的人,思维能力高的人,象科学家艺术家,高明的政治家都有这样的能耐,不思而通!面对很多事情,凭直觉就能料理,这样分析那样分析那就错过机会了。伟大高明的人,一定能够“无思而无不通”。为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与“无思而无不通”是同语反复,就像我们上楼走路,我们会费心思计算步子抬多高吗?如果吃饭,还会去数碗里有多少粒米吗?眼自见,耳自闻,乃至于五脏六腑的运化,都无须我们画蛇添足似的去用心,作为一个生命体就会自然通泰于其中的。
朱子简介(下):朱熹(1130—1200)。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编审发布: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