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9 举荐家臣去当官 (《论语·宪问》14.19)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9-20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49

《论语·宪问篇》14.19

【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与文子同升诸公(2)。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1)臣大夫僎:名字叫的家臣。臣大夫,即家臣。音xún,人名。

(2)升诸公:公,公室。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因为文子的推荐而与文子同朝为官。孔子得知此事后,便称赞此美德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学记】举荐家臣去当官

王鹏翔

公叔文子是卫献公的孙子,名拔,或者发。“臣大夫”即家臣,僎是人名。公叔文子这个人善于发掘人才,并将这些人才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君主,以让其为国效力。他发掘人才的范围极广,就连他家臣中的徳才兼备者也要举荐给国家使用,哪怕是将来与他同朝为官,甚至是平起平坐,他也毫不犹豫。这对常人来说是极难做到的一件事情。试想一下,这个人昨天还在自己的家里当管家,今天却在自己的极力撮合下和自己变成同事了。有时候还要对自己提出的谏言给予反驳,这样的处境一般人或许一时半会是难以接受的。公叔文子却甘愿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他对国家的忠超越了他对自己的忠,他要不拘一格为国家推举贤良的人才。

夫子得知了这个情况后,对公叔文子大加赞赏,并说可以谥为“文”了。

谥是古人对逝去的人的一生给予的一种评价,盖棺定论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周朝的时候,谥号只有一个字,后来变成了两个字,用字多以褒奖为主,目的在于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等将来有一天撒手人寰了,能留下一个美名,以激励后学。正如辛弃疾在诗词中所说的那样“赢得生前身后名”者是也!

那么,在《周书谥法》里对文的谥法是这样描述的:凡有以下六等者,可以被谥为文;即“经天纬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锡民爵位”,而公叔文子当在“锡民爵位”上。

【按语】甘愿将昔日有才能的下属举荐给君主,与自己平起平坐,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谁又能够做到?若不是心中有忠,若不是爱才惜才,又如何才能做到?

忘己推贤难

难于上青天

留下身后言

言以学为劝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忘己推贤,孔子称之,谓有此美德,宜可得文之美谥。

《四书恒解》:忠臣之事,莫大于荐贤,然非实有忘己下贤之诚者,不能然也。僎为文子家臣,与文子同升诸公僎也安之,文子忘之节可为贤矣。

《论语正义》:孔曰:“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

孔曰:“言行如是,可谥为文。”

《周书谥法》文有六等:“经天纬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锡民爵位”,并无“修制交邻”,“不辱社稷”等例。

《四书遇》:荐贤畏国是美事,况以家臣而引之同仕公室,非其大公无我这能乎?因公叔文子有此事,故实子曰“可以为文”,其实不在文字上作解也。

《论语集注》:洪氏曰:“家臣之贱而引之使与己并,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颜姐:公叔文子甘愿这样做,是因为对国家的忠超越了他对自己的得失计较,他不拘一格推举贤良的人才的行为和胸襟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正因如此夫子才会力赞

止语:一切无我相,就无分别心,公叔文子做到了。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