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23 “和而不同”与“太和大同”(《论语·子路 》13.23)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8-12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23

《论语·子路篇 13.23

【原文】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学记】和而不同”与“太和大同

王鹏翔

此章经文的重点在“和”、“同”二字上,惟有把这两个字真正的弄清楚,搞明白,才能将君子、小人与人相处之心术,与社会来往的差异分的清楚,尔后再以此鞭策自己,方能不负圣恩。

和者,太和,如“礼之用,和为贵”之“和”同义,有相合之意。行事守正,以圣贤之道而不肯迁就。个人修养方面,内心的想法与言行合一。为人处世方面,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贫民百姓,都能一视同人,无分贵贱,是为合一。于公于私,亦是如此,此是君子之所为。

譬如做饭,需要多种调料才能造出佳肴,而做饭之人不会因为某种调味可口而始终偏向于它而多放。又好比螺丝钉,虽然渺小,亦能发挥大作用,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妙用。君子为人处事,正如烧菜,眼里有全局,心里有仁徳,行于中道,合于天下,不求私利。

同者,同己,与利相等。所以大同就是太和,大利就是涉于大川,造福社会。而小利小同者,只以自己的思想意志为准则,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不与相同的行径。满心私利,结党营私,见到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前冲,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行事处事对比,看似有水火不容之势,然而君子却是可以包容小人,而小人却未必能容得了君子。所以在历史上常常可以看到那些为求大同之和的君子奔走于朝堂百姓间,而那些只求私利的奸邪之人为私而上下苟同,只和与己相同者趋炎附势,正所谓得一而舍百者是为小人之同也。

【按语】君子之和其实是为求大同,小人之同却是为了苟求私利。为人在世,也不一定要做君子,但至少要顾及一下他人的感受,更不能做落井下石的势利小人为了利益而损人利己,六亲不认,最终必将罪有应得。

太和与小同

水火不相容

君子和于仁

小人求私用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

后儒言大同,即太和。仁义即大同之道。若求同失和,则去大同远矣。

《论语正义》::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和争利,故曰“不和”。

正义曰:“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间,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四书遇》:君子城府不立,町畦不设,而坊表自序。小人形迹可忘,衣裘可共,而臭味自别。其间分寸,自判公私。

《论语集注》: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论语义疏》: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其利,故曰不和。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君子之和其实是为求大同,小人之同却是为了苟求私利"。我们都应努力学习做一个君子,远离小人。更不能做人如小人,以己之私利而损人利己,落井下石,六亲不认。为作者点赞。

止语:君子求和是心存大义,顾全大局,海纳百川。小人求同,实为同流合污求私利之行径。

芳草君子为了大局可以与小人和睦相处,小人为了私利会处处排斥君子。恩师说:纵然做不了君子,但必不能成为小人之徒,感恩一切善知识的诲教。互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