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1 为官必有道 钻穴最可鄙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7-22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71

孟子文公6.3<2>

为官必有道 钻穴最可鄙

【原文】曰:“晋国亦仕国(1)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2)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1)仕国:易与出仕的国家。

(2)媒妁(Shuo):媒人,介绍婚姻的人。

【译文】

周霄说:“晋国也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做官的国家,但没有听说做官有如此急迫的。出来做官如此急迫,君子却怕求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男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他找一个好的妻室,女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找一个好的婆家。父母这样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绍,就自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甚至翻墙过壁私会,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会上其他的人鄙视。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与男女之间钻洞扒缝的行为是一样的

【读解】

对于儒家知识分子来说,“学而优则仕”(《论语》19·13)是一种基本的心态。这个“优”,按照现代的理解,常常被误解为“优秀”不是以前的原意。“优”在这里的本意是有闲暇了,得空了,就是学习成绩好了,我有闲暇、有余力了,我再去当官。这是《论语》的原始解释。现代人则认为“学而优则仕”,就是我们学习成绩才能有资格去当官,这是一种误读。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是当时儒家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心理。但是,儒家知识分子又不轻易去做官,这是为什么

孟子以男婚女嫁为例来解释这个问题。孟子说:男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希望他将来成家立业;女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希望她以后找个好婆家。”我们常说的“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就是出自这里。但是,“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就自己做这样一些事情的话,就会遭到父母的斥责和其他人的嘲笑、看不起。

哪些事情呢?就是“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这几个字一般不太好解。少男少女要见面,我们设想一下他们见面的情形。当时,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可是情窦初开,他们想见面的心情十分急迫。他们会采取什么方式呢?我们设想一下。墙上挖个洞,比如隔壁是老王家,就在墙上挖个洞,大门上稍微打开一条缝与他家的姑娘互相偷看这就是“钻穴隙相窥”。家户人家院子都有围墙,男男女女就爬过围墙去见面,这就是“踰墙相从”。这是孟子设想的男女幽会的方式。这些方式,孟子认为是不好的。假设少男少女这样做,“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你的父母会骂你,你的左邻右舍也会看不起你。

孟子用这样的事例来比喻做官不走正道者。孟子认为,古人的的确确想做官但又特别讨厌、特别反对不经由正当的程序来做官。“学而优则仕”,每个人都想;如果“不由其道”,不是走正道,而是走歪门邪道,即使得到官职,那也是不干的。

孟子那个时代,有公孙衍,有张仪,他们可不会这样。在孟子看来,公孙衍、张仪就是“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他们没有按照正义的方式,去拿官职,去挂六国相印,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文公6·2,详见【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69)。他们的行为属于“与钻穴隙之类也”,跟刚才讲的少男少女挖个洞、扒条缝、跳过墙的行为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后,要根据自己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来求取官位,并以德行政,造福于民。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富贵淫侈而不择手段,投机钻营。从孔子、孟子的言行看,他们之所以提倡“信、智、礼、义、仁”,乃是希望人们能用诚信(信),用智慧(智),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义),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使自己能健康而快乐地生下去,同时有所建树,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了这个目的而求取官位,则是走正道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官位,即便是做了官,也总归不是什么光宗耀祖的事情,恰恰相反,只会为父母祖宗蒙羞。

《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