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46 以暴制暴违天理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5-19

【每日一修】孟子注译读解046

孟子·公孙丑4.8

以暴制暴违天理

【原文】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2)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3)不得与人燕,子之(4)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5),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1)沈同:齐国的大臣。

(2)燕: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3)子哙:燕国的国君。

(4)子之:燕国的宰相

(5)天吏: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之意。此处指替天行道的仁义之师

译文
  沈同以私人的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伐吗?
孟子说:“可以!燕王子哙不应该把燕国轻率地交给别人,相国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你很喜欢他,便不向国君奏准而自作主张地把你的俸禄官位转让给他;而他呢,也没有得到国君的任命就从你手上接受了俸禄官位,这样行吗?子哙、子之私下互相授受的事和这个例子有什么不同吗?
  齐国去讨伐燕国。
  有人问:“劝说齐国去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私下问我:‘燕国可以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们就这样去攻伐它了。如果他是问:‘谁可以伐燕国?’我就会回答说:‘只有替天行道的仁义之师才可以伐燕国。’比如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道:‘这个人可以处死吗?’我将回答说:‘可以!’如果他是问:‘谁可以处死他呢?’我将回答说:‘只有法官才有权处死他。现在齐国用燕国的残暴手段,去攻伐残暴的燕国,我怎么会劝说他们这样做呢?

【读解】

本章论“燕可伐与”,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燕王哙欲学古代尧舜,让国君之位于相子之,结果引起燕国的内乱。沈同与孟子之间的对话,是私下的对话,因此,沈同的询问不是遵君主之命而来。沈同问是否可以讨伐燕国,孟子的回答是“可以”,意味着不是必须,也不是应该,更不是任何国家都可以讨伐。况且,孟子的回答,把重点放在了可以讨伐的原因方面。

燕国的国君之位,是子哙从他的前代国君手中继承过来的,而他的前代国君是由天子所任命的他本人作为国君的职责是为天子保护民众,而不是把燕国作为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他没有权力私自把燕国及其民众给其他人。燕国的宰相子之,是宰相的身份,其职责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除非有天子之任命,否则,他也没有权力私自接受子哙的给予。因为子哙和子之的做法都有罪,所以孟子说可以讨伐他们。

同样道理,一个大夫的职位是受命于国君的,并不是说这个大夫就拥有了这个职位,他只是在这个职位上尽自己的责任而已,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士子就私自把这个职位给那个士子,任何士子也不能私自接受这个职位。

沈同把孟子的话报告了国君,他们自认为自己就可以讨伐燕国,其实并非因为燕国有罪而去讨伐,却是为了霸占燕国的土地和民众。

齐国真的去讨伐燕国了有人听说孟子曾经说燕国可以讨伐,所以前来质问孟子。孟子说,因为燕国君臣有罪,按照礼义是可以讨伐的但是,必须是顺天道、合民意的王者之师才可以去讨伐有罪之国这就好比说,只有掌管刑罚的官员可以杀掉有罪之人,其他人不能私自去杀有罪之人。然而燕国有罪,齐国是否可以讨伐它呢?

齐国要讨伐燕国,必须有前提:第一,在有道的天子的授命之下;第二,在没有天子顺天保民的情况下,诸侯去讨伐是权变之法,虽不值得提倡,却基本上还可以肯定其事实;第三,即使是没有天子顺天保民的情况下,齐国也必须能行仁政而使本国的民众生活安宁,并且必须是为了安抚燕国的民众,才能有讨伐有罪之国的资格。

孟子为什么说齐国讨伐燕国是“以燕伐燕”呢?首先,齐国自己尚且没有使民众安宁,而且讨伐的动机是霸占燕国,这样,齐国本来自己就和燕国一样是有罪之国,因此没有讨伐燕国的资格;其次,齐国军队到了燕国之后,杀害燕国的父兄,掳掠燕国的子弟,不仅不能使燕国民众安宁,而且是给燕国民众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违背天道和人心。

可见,不论是同意还是反对伐燕,孟子都以燕国民众的意见和利益为出发点,民本成为孟子处理伐燕事件的最高原则。

孟子简介(下):孟子早年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孔子尊崇备极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随从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