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06 学以致用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06
《论语·子路篇 》13.5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虽然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诗就是《诗经》,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学记】学以致用
王鹏翔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诗经里面所反映的是上古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读诵和学习《诗经》的人,目的更在于借鉴,“前车之鉴”是也。通过学诗以结合前人的经验,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借此基础,再作发挥,用于当下,是读诵和学习的真正目的。
宋朝的思想家朱熹先生对于学习的目的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在《读论语孟子法》中有如下叙述,“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他大概的意思是说,读《论语》《孟子》,如果不去钻研和思考,不按圣人的意蕴去践行,读前是那个样子,读后还是那个样子,并没有改变原有的陋习,没有真正的改变自己,那就没有什么用处了。这对于学习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夫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见《论语*宪问》第24章)。什么叫为人之学?就是指对于所学得的知识,只会用于对别人讲一堆大道理,却不会用来改变自己。如果一个人通过学习,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恶习,还是原来的样子,口头上说的头头是道,在行为上依然我行我素,空有道理,不能降服自己,更谈不上影响别人,如此就是不能专对。专对不了,学习再多,知道的再多也毫无意义。所谓“学以致用”,用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要修正自己,然后才能正人,如此就是专对,就是为己之学,就是有用之学。后世的很多人学了一身学问,到头来还是个书呆子,这是夫子所不耻的。
【按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却没有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去对治自己的各种不良习气,就算是通读尽了世界上所有最完善的思想理论,又有什么用?为什么没有用?因为缺乏实践,只有实践才能知道真理的价值,只有实践才能知道思想的可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的行万里路就是在生活中去实践书中的道理。
学贯所有文
依然未能用
圣人为己行
争做暗夜灯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绝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
《四书恒解》:古人为学皆自身心义理上用功,不贵诵读且类诗则古今歌吟而诗尤重,盖童而习之无故,无所不宜也。
《论语正义》: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是学诗有送诵、弦、歌、舞之法。此但及诵诗者,主于口读。
疏云:“谓受君命,聘于邻国,不受宾主对答之辞。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故不受。”
《论语集注》: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论语义疏》:诵诗宜晓政,而今不达;又应专对,而今不能,虽复诗之多,亦何所用哉?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芳草:杨绛先生说,读书的意义应该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颜姐: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但如何把理论变成实际的生产力,却是一个反复实践修正的过程,其过程中必须的勤奋、坚持不懈、不怕失败,反复实践、求证,直至成功!
颜姐:只有实践才能知道真理的价值,只有实践才能知道理论是否正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生活中去实践书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