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00 劝谏朋友的智慧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2-07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300

《论语·颜渊篇 12.23

【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学记】劝谏朋友智慧

王鹏翔

子贡就如何与朋友相处并非不知道,每个人都与人相处的原则和底线。但如何用一颗仁爱之心与朋友相处,并非每个人都能周全子贡亦自认为在这一点上存在不足,所以专门向夫子请教。

与自己的朋友相处久了,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彼此的一举一动、或善或恶也会清晰的看到。人非圣贤,一时糊涂做着错误的事,或不知不觉中走向危险的边缘,若以忠心劝告,对方不一定采纳,经文中说要“善道之”什么是善道,这实在是太生动了,需要智慧和艺术,在历史上,劝说他人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传说,三国时期的孙权,有一次,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非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绥远将军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这个故事里,张昭善劝,孙权亦善听,当时张昭板起脸孔的事情为什么会在故事里交待的如此清楚,可见张昭是有“预谋”的,他事先故意以容貌的变化,引起了孙权的注意,才有了下面的谈话。可如果当时孙权听完张昭的此番话后,依然我行我素呢?还要不要继续劝谏?按照夫子所说,已经没有必要了,否则就是自取其辱,得不偿失。

【按语】爱人以忠告,对朋友的过失不可坐视不管,当以善劝为前提,如果真的对朋友用心了,必然会有恰当的方法劝服朋友。若不能,只好暂时避其锋芒,静观其变以应对了。“朋友数,斯疏矣”如果还要反复不停的去劝说,不但会遭受对方的不耻,还可能会导致友情的破裂。

忠告以劝友

善诱方为周

反复再相劝

情谊必难久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友有非,不可不告,然必出于对友之忠忱,又须能善为劝导。

如此而犹不可,不见从,则且止不再言。

《四书遇》:机未投,且俟之,尚可后图。若数而至尊,不惟重友之过,且恐因此自绝,无可望矣,始终是欲成就之。

《论语正义》:包曰:“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道之不见从则止。必言之,或见辱。”

正义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然不可则宜止,不复远,所以全交,亦所以养其羞恶之心,使之自悟也。”

《论语集注》: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审编发布:秦荣光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