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84 不偏听偏信的人才是明白人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284
《论语·颜渊篇 》12.6
【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学记】不偏听偏信的人才是明白人
王鹏翔
子张以难“明”而请教于夫子,以解心中久存的疑惑。夫子以“谮”“愬”(sù)之言作为明理之障碍,以解答子张所问。
“谮”者,谗言、巧语也。“浸润之谮,”是指谗言就像细细绵绵的水,慢慢的浸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逐渐受到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就好比一条鱼,放在燃火的冷水锅里去煮,它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烫死。一个人可能无法一下子接受他人的谗言,但如果用缓和的巧言,不断的去影响,有可能会慢慢接受它的存在,并且被改变原有的正确判断。
“愬”者,“诉”也。此处可理解为诬告、诽谤。“肤受之愬”,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与诽谤。皮肤的感受,能直达于心,效果特别明显。好比将一条鱼扔进开水锅里,它会立马跳出来。假如有一个你所信任的人,忽然在你面前或故作神秘,或声泪俱下的控诉另一个你平时非常倚重、甚至有恩与他的人,说他在背地里做了如何如何对不起你甚至伤害你、伤害他人的事情,你也许会信以为真,而感到内心之痛,犹如切肤,从而一下子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力,甚至随即做出一些不明智的事情。
谮愬之言,一缓一急,均是生活对我们成长的考验,惟有在这两者之间,依然保持客观,冷静的状态,依然坚持原则和底线,就是明,就是远。明就是明白,明智;远就是远见。
【按语】天下事物复杂繁琐,如何能理智分辨谮愬,就能立于明见,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更是对一个人心性修养的考验。
谮言似水浸
愬受如阵痛
明辨以相待
必是远见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谮者之言,如水渐渍,初若不觉,久自润湿。
如肌肤亲受,急切迫身,骤听之,易于动信。
《论语讲要》:如果有人一遇谮愬,即能觉知,使谮愬行不通,这人就是明白人,而且有远见。
《四书恒解》:夫子克己复礼,内外交养之功,必早闻之。特以天下事物人情至繁且杂,恐难周知,故问明察之道。
浸润二者之行,只是平日无知人之明,性情有躁率之弊,能均不行,必其养性陶情。体察人情物理已至,故为至明至远,其本原则在心性也,因子张固有内养之功者,故不详示,学者毋徒取辨于临时焉。
《论语正义》:郑曰:“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马曰:“肤受之愬,皮肤外语,非其内实。”马曰:“无此二者,非但为明,其德行高远,人莫能及。”
《荀子·致士篇》:“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贱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犢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论语集注》:谮,庄荫反。愬,苏路反。
谮,毁人之行也。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也。愬,愬己之冤也。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人,而信之深矣。
杨氏曰:“骤而语之,与利害不切于身者,不行焉,有不待明者能之也。故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然后谓之明,而又谓之远。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
《论语义疏》:孙绰云:“问明而及远者,其有高旨乎?夫赖明察以胜才 ,犹火发灭之以水,虽消灾有方,亦已殆矣。若远而绝之,则佞根玄拔,鉴巧无迹,而远体默全。故知二辞虽同,而后喻弥深,微显之义其在兹乎?”
颜延之云:“谮润不行,虽由于明,明见之深,乃出于体远。体远不对于情伪,故功归于明见。斥言其功故曰‘明’,极言其本故曰‘远’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无论是谎话还是真话,人们总喜欢听自己想听的话,谗言就是为只想听好话的不明白人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