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5 孔子的来者不拒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3-18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5

《论语·述而篇 7.28

【原文】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2),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3),不保其往也(4)。

【注释】

1)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2)与:赞许。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3)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4)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以与他们谈善。但互乡有一童子来求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这有什么过分的呢?人家能洁身自好以求进步,我们应该肯定赞赏勇于上进、洁身自好的这一念善心,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孔子认为,即使是恶人,只要他还有一丝善念,就应该及时教育引导他向上向善,而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学记】孔子的来者不拒

王鹏翔

互乡是一个地名,听说这个地方的风俗很坏,人们都不太愿意听行善的知识。夫子路过这里的时候,有一个童子,大概十几岁的样子,去求见夫子,夫子接见了他。具体有没有向夫子请教什么问题,问了些什么,书上并没有记载。这章只说夫子接见完这个童子之后弟子们的表现,很诧异,很疑惑,无法理解自己的老师为什么会见一个从恶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见的必要呢?夫子看出了大家的疑惑,找了一个空挡的时间,向大家作了一个简短的解释。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与其进,是夫子传道授业的目标,也是为师之道的基本。只希望每个人都在进步,不愿看到他退步,更不想给他退步的机会。这样的育人之心,是多么高的一种人生境界,绝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

“唯何甚”唯字是助词,“甚”是过分的意思。夫子说:“有什么好过分的呢?”这句话暴露了弟子们当时的反应有多么的强烈,估计对这件事情意见很大,也许他们从心里就看不起来求见夫子的这位童子。夫子认为一点都不过分,简直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再差的人也有学习的权力,再落后的人,只要愿意接受学习,那就有传授的义务,这就是夫子!大气磅礴!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有洁身自好的愿望,才会有上进的心,对于这样的人,当然要成全他的洁身自好,不能说他以前不好,就不去理睬他。

夫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不诲焉。”只要愿意求进步的人,我没有不用心去教诲的。在此章,将“未尝不诲”发挥到了极致。对于一个后进的人也依然如是,只要求进步,不问出处,来者不拒,对每一个人都给予平等的对待。在夫子的眼里没有教不好的人,只有不求上进的人,只要求进,必有所教。

【按语】

一、 人最怕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并且放弃了对自我的要求,不再追求进步,甚至自暴自弃。俗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并非一个有过失的人一旦变好,就好到了极致,而是当他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失后,能够开始去改变,从而慢慢地求上进,任何一个人都有成为善人、君子的可能。夫子不以一个人过去犯错而将其拒之门外,而是一视同仁,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是把优秀的人变的更加优秀,而是给恶人有改过迁善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善人,优秀的人。

 二、“与其进也”、“与其洁也”唯教化当先,以求其进,不求其退,先有好洁之心,次生求进之愿。夫子与人同进之,亦助其进之,诲人之心无有分别,非凡夫所能及也。

“不与其退也”、“不保其往也”,退者恐有将来以退其志。往者,以往之过。受教者不畏其退,不究其过往。人之一念求善、求洁之心,夫子必迎而授之!诲之以当下,寄之以将来。人皆有善,只待时来。

恶人生善善以待

不畏过往恶相随

无惧将来此教退

只将此情寄复来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互乡,乡名。其乡风俗恶,难与言善。

孟子曰:“仲尼不为己甚。”

童子求见,当下必有一番洁身自好之心矣。

保,保任义,犹今言担保。与其进,不与其退,始为凡有求见者言。与其洁,不保其往,此为其人先有不洁者言。乃有进一层言之,似非错简。

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脩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论语讲要》:孔子有教无类,门人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劳,甚或济其为恶,故惑之。孔子则只注重其人当前求进之诚心,故许其洁己以进,至其受教以后,是否故态复萌,则不能保证。否则世间可教之人无乃太少乎。子曰下段文:“唯何甚”是不论过去。“不饱其往。”是不论将来。

《论语恒解》:圣人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第患其不知向善耳,既来求见,即有问道之心。尚计较其习之恶,岂复曲成之仁哉。

《论语正义》:地理家好牵附,恐他说多类此矣。“言语子专,不达时宜。”谓其俗鄙固,不信人言也。

童子来见是求进,故宜与之。与孟子言“来者不拒”意同。

《四书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圣人何尝有弃人?

《论语集注》:洁,修治也。与,许也。往,前日也。言人洁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谓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

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论语义疏》:凡言教化之道,唯进是与,唯退失抑,故无来而纳,岂不本其所本耶?

孔安国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何一甚也。”

顾欢曰:“往,谓前月之行也。夫子之为行,未可一必,或有始无终,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洁则与之,往日行非我所保也。”

郑玄曰:“往,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其进之,亦何能保其后之行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夫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啊!只要有志学道,一心向善,求教于他,不问过往,不问来处,只为与其进,不与其退。赞叹伟大的夫子。

黄晓燕:是的!建立信心,加强自我要求,不断追求进步。

止语:童子求见,必有向善之心,有此心具备,就是可塑之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朽木并非不可雕,全凭雕者心意为!夫子如有分别心,就不是圣人了。

露华浓:人家能洁身自好来求进步,赞赏他洁身自好的这一念善心,并不保证他的过往。孔子接受童子的这种心态就犹如“英雄不问出处”一样,给人机会,实现更多的人生价值。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