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4 多听多看才能多识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3-16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74

《论语·述而篇 7.27

【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取善的而依存,多看,选取善的默记在心,这样也算是次等的智慧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学记】多听多看才能多识

王鹏翔

在前面曾出现过夫子谈“知”的问题,他说“我非生而知之”,意思是我不是天生就什么都通达的。这一章依然延续上一章的思路,继续谈“知”的问题。

整部《论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出现的问题,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谈“知”,上次怎么说的,这一次再谈的时候,与上次所谈的内容绝对是高度统一的。不会说今天这样谈,明天那样谈,今天说“知”是这个样子,明天又变成了另外的一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只能说明一点,夫子所教授的学问是决对的统一,是有系统性的。只是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在阐述的技巧上发生了变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不会是两个。

当时,有些人明明不知,但仍旧要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非要创立一套看似很通达的理论进行自圆其说的兜售,如此不但延误后人,对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的破坏也是相当的大。这种形势大有佛家所说的“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明明没有见过那个东西,更没有切身去体验过,如盲人摸象,全是靠自己的想象去编造,“作”就是创作。人们没有一个正信,正知,以追求玄幻的东西为乐趣。

孔子时,大有此种现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说各的,是否符合大道,其实所说者也并不知晓,一个“乱”字了得。见于此种现象,夫子首先说,我自己不是这样的,“我无是也,”先反观自己是不是也这样。确定以后才说出了这句话。为了防止弟子们“不知而作”,特别将自己是如何“知”的,做了一个讲述。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闻,闻远义,就是多听,看别人是怎么讲的,怎么做的,心中要有数。如果做的对,就效仿,依存。别人说的不对,也没有必要去辩解,宣扬,不去理会就好了,弃恶向善。

再就是要“多见而识之”多见,多看,多了解。世间事物、人间百态,无不是道,无不是学者修学之处。只有真才实学的真理才能在日用生活中畅通无阻。所以他人的所行,所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都是我们探究的所在,一切微妙变化,皆在其中。如果是对的,则默然于心,慢慢体会,如果不对,也没有必要太纠结。学习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何必非得把自己当成一个道德警察呢,这样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残忍的伤害。

夫子通过这两种途径获“知”的通达,所以他说“知之次也”,上“知”是天生的,夫子之知是学来的,比上知次一点,但也是好的,一个人只有甘心为次,才能有所上进,如若总觉得自己是“知之上也”那就彻底没有进步的空间了。这里既是体现夫子的谦虚,更是夫子道明了“知”的产生并非来自妄自乱言,更不是上天赐予,而是需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才能获得。

【按语】

 一、 无论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多见而识之”两句话很容易想到夫子所说的另一句话,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是社会构成的主体,学问必先求知于人,凡是有人的地方必有我要的学问,此便是“学而不厌”。对于学习总是不知疲倦,不知厌烦,乐在其中,正是有了求知的乐趣,才有了愿意“多闻”、“多见”,学人于多闻、多见处择善而存,隐恶而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隐恶并不是怕得罪人,更不是为了当老好人,而是怕社会上善恶不分的人模仿这种恶行,从这个立场上来说,恶人其实是不应该有朋友的,因为恶人和恶人之间交流的全是恶的东西,经常在一起讨论,很容易让恶变的更恶。如果一件恶事的发生,经过某种方式广而宣之,就很容易让人去效仿。作为一个想成为君子、圣人的人来说唯有学善、择善才是不断进步的阶梯。

 二、不知而言者,无有修学,亦无实践,乃无稽之谈也。夫子时,多有如是者,亦多有存之者,夫子见乱象而观己身,随之而言“我无是也”。

多闻、多见学之由也,择其善者而依存,见其恶者而戒之,默然于心,人是我非,一切事物皆心中细细参究。必有所知,此知虽非天成,亦乃难得,凡人修学必经此路,若无不是,难有成就。

     未知不可言

     说之行在先

     多闻以存知

     多见能生智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此作字或解著作,然孔子是,尚无私家著作之风。此作字当同述而不作之作,盖指创制立说言。

识,记义。闻指远。见指近,当身所见,是非善恶,默识在心,备参究。

多闻多见,择善默识,此皆世所已有,人所已知,非有新创,然亦知之次。知者谓知道。

《论语讲要》:不知而妄自创作者,当时盖有其人,孔子决不如此。多闻多见者,如《孟子·腾文公篇》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史事或见或问,皆易失实,如非孔子之明,难免有诬罔。《礼记·檀弓》记载,夫子有为之言:“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弟子亲闻,犹哟误会。《家语》颜子贱尘落如粥,速将染尘之粥食之。子贡见之,以为颜子窃食,如非孔子辨其亲,几使大贤蒙冤不白。见闻之不足信者,因爱耳目感官之限制,于夫好恶成见之影响,使不得其实,是以必须多闻多见,求其近似。多见得其近似之实,乃可识之。多闻则似实犹恐不得,故须则其善者而从之。择其善者,隐恶扬善也。多闻多见之似知,次乎尽得其实之真知,故曰知之次也。知之次者,若为淑世牗民,述之可也。

《论语恒解》:圣王在上,礼乐法度,修明小学、大学,人习之以成徳而贤才悉奋无家,子为学人自为书者,春秋道衰,学废百家,杂兴大都,未闻《大学》之道稍有以得,遂自以为奇而妄作,以误后。夫子既不能有位以其道正天下,则取圣人之典籍而删订之,以教其徒,非欲后世取法,亦就已分内所当为,为之。

《论语正义》:孔曰:“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

“不知”者,不知其义也。无所闻见,必不能作,惟闻见未广,又不能择善而从之识之,斯于义违矣,即为不知而作矣。“择善”贯下“多见”,故刑《疏》云“多见,择善而识之”是也。

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病,于传闻杀其思,与情俱也。此夫子修春秋,证之于所闻所见者也。又夫子言夏、殷之祀,皆能言之,但以文献不足,不敢征之,此可见圣人慎审之意。

汉书朱云传赞:“世传,朱云言过其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谓世人传述云事多失实,则为不知而作。“作”是作述解看。

《四书遇》:闻见既多,归其择识。惧人之文灭质,博灭心也。

杨复所云:“多闻便择,多见便识。何也?曰:耳闻不如目见。耳闻尚虚,故要择;目见已实,故须识。”

《论语集注》: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所不知也。所从不可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论语义疏》:“不知而作”谓妄作穿凿,为异端也。

包氏曰:“时人多有穿凿妄作者,故云然也。”

人居世间,若有耳多所闻,则择善者从之者也。

多见不云择善者,与上互文,亦从可知也。

若多闻择善,多见録善,此虽非生知,亦是生知之者次也。

孔安国曰:“如此,次于生知之者也。”

《论语点睛》:知便不作,作便不知。卓吾云:“甘心为次,所以为上。”方外史曰:“今之高谈向上,耻居学地者,愧死!愧死!”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Xiexia:学问学问不耻下问。学问:不学哪来的问?不问哪来的学。多听别人说的话,多学习别人的好,多看看别人优良的品德!凡事多听多看多学习少说话

芳草: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对”知”最诚实的解释。 学问的认知是隐藏不了的,时间长了必然破漏百出。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在生活中是谦虚谨慎,张驰有度的。夫子的话纵然是对当时的人说,更是对吾等求学之人所说。多闻多见多思惟,方能有所得!赞叹夫子。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