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5 孔子的自我介绍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2-27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5

《论语·述而篇 7.18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学记】孔子的自我介绍

王鹏翔

据《孔子世家》记载,齐景公去世后的第二年,孔子从蔡到了叶地,叶公向子路问夫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无从得知叶公为什么要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如果说他真的不知道孔子的为人,又怎么认识子路的呢?况且子路说的话,他就能全部相信吗?或许他是想将孔子留下来,帮助他从事政治建设的工作,所以想对夫子有更深一点的了解,只是子路并没有回答。从古注的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鄙视意。子路知道了叶公的为人和意图,故意不想告诉他。其二,难表意。一时之间,子路语塞了,就像当年孔子见老子一样,不知从何说起。孔子在子路心中是个至尊至仁的圣人,很难用三言两语,简要明了的话来概括,所以不知从何说起。

后来夫子知道此事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告诉叶公,他是个“发愤忘食”的人。一个人好学到连吃饭都忘记了,与前章的“三月不知肉味”一样连饮食都忘记了,在此处能看到夫子好学到了何种程度。

他是个“乐以忘忧”,乐道不忧贫,行住坐卧不离道,全然不知忧虑烦恼为何物的人。

他是个“不知老之将至”,身心愉悦,快然自足,与同道者为伍,已然忘记了年龄增长的人。

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入圣之门户,学者当在此处下功夫,这里亦是夫子至仁、至徳、至圣的见证。此三句话,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以忘食、忘忧、忘老为中心。从字义上很容易理解,但从义理上,恐怕很难说的清楚,为何而乐?以至于忘记了年龄的存在,若与同道者自然欢喜,若非同道,则嗤之以鼻,不肖一顾。

文字上的翻译和解释只不过是对圣意的揣测,真正的含义必须同登圣门,同入圣境才能同乐忘忧,此番陈述,只能算是一种参考。

【按语】

 一、圣意难测,我们无法通过简短的一段对话就敢妄言了知圣人。夫子将他的一生置于好学之中,无论在何种状态,何种境地不改其志,不改其乐。圣人求仁好学,恭敬好礼的形象在哪个动荡时代都尤为与众不同,如春风拂面,给志道者以明路,于弃道忘礼者以救赎的机会,延绵至今。

读《论语》就如在读夫子的传记,在感怀伟大的同时,亦给生命注入了新的能量,使愚痴的自我遇见了生命的希望。不禁感叹于学竟有如此之乐,于处事竟有如此之坦然,于人生竟有如此之绚丽。

吾人当于此章细细参究,何谓“发愤忘食”?何谓“乐以忘忧”?何谓“不知老之将至”?

当下的人们,于生命的两端里,如能在物质上少一点欲望,在精神上多一点乐趣和追求,将那些琐事看淡一点,让快乐处在日用中的每一个当下,感知快乐。忘记年龄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将为学的精神贯穿一生。

 二、子路非不知夫子,乃不知从何言说也。所谓“愤”者亦乐也,“乐”者亦愤也,愤乐一体,本于同根。吾人立希圣希贤之志,于食处忘食,于忧处忘忧,学不知其年长,年长亦不忘于学之志,感圣人之量,于不可言说处,自能体夫子此章之语。

吾师周全备

不知从何说

圣言凡难测

当以身相验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曰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今可稍加阐释者,凡从事于学,必当从心上自知愤,又必从心上自感乐。从愤得乐,从乐起愤,如是往复,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以贯之。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亦即与孔子之为合一而化,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由之曰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学者就此章,通之于《论语》全书,入圣之门,其在斯矣。

《论语讲要》:发愤忘食三句,文易晓,意思如何,孔子未加说明,诸注所云,皆是揣测之辞。

《论语恒解》:圣人以勤学修身,望天下若文而不言则人将告,视之否则诞置之,非所以同人于道也,故曰:汝奚不曰,发愤不必其未得尽,惟有得于心,精进自不能已,愤之至而乐生乐之,深而溢,愤道无穷,圣心亦于为无穷,一息尚存不能自己,有何知老之将至耶!

《论语正义》:“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疆不息也。

荀子劝学篇:“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是夫子忘老之意也。

《四书遇》:子路不对,不是鄙叶公,所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也。

子路实道不出,道不出寘之不对,正是子路高处。

“愤”便是“乐”,原无二层,此事宣圣一生得力处。

《论语集注》: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然深味之,则见其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有非圣人不能及者。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学者宜致思焉。

《论语义疏》:谓孔子慨世道之不行,故发愤而忘于飡食也。又饮水曲肱,乐在其中,忘于贫贱之忧也。又年虽耆朽而信天任命,不知老之将至也。

李充曰:“夫子乃抗论儒业,不明其志,使如此之徒绝望于觊觎(ji yu),不亦弘而广乎?”

江熙曰:“叶公唯知执政之贵,不识天下复有腾远,故欲令子路抗明素叶,无嫌于时,得以清波濯彼秽心也。”

《论语点睛》:何尝肯为人哉?既是不肯为人,所以一失人身万劫难也。王阳明:“‘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己时;‘乐以忘忧’,是圣人己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心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止语:圣人之境超然忘我。子路未答,并非子路不了解夫子,夫子一向谦逊,却立即让子路去告诉叶公自己的情况,实非炫耀,意在以身说法,告诉世人学习要达到如此状态方能成就,要达到如此境界是为真快乐!

露华浓:乐以忘忧!好喜欢孔子

细品岁月:夫子一生至仁、至徳、至圣学而忘忧品传承。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功名利禄转瞬即逝。别把身外之物看重,唯有品行长久,才能芳名永留。

芳草:《论语》第一篇首句夫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的乐于学习,学习后的喜悦,用佛门语说是“法喜充满”!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