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2 不是不要富贵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62
《论语·述而篇 》7.15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粗食淡饭。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亦不失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学记】不是不要富贵
王鹏翔
这章先说夫子疏食曲肱乐在其中,后说不义富贵如浮云,“乐亦在其中”与“于我如浮云”前后对应,夫子洒脱、坦荡的形象直接呈现于脑海之中。蓝天下的朵朵浮云,在宽阔的苍穹中随意变幻,将人带入了天高地阔,自在快乐的大境界里,引人入胜,美到心醉!
再来回到此章本身,这里并不是说吃了粗茶淡饭,用臂膀当枕头就能得到真正永恒快乐,果真是这样,那也是瞬间的感觉,离常静乐还很远。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那会让一个人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任何事情都不能点燃对生活的激情。圣人在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依然能乐在其中,这个乐是完全超脱物质的,宋明理学向来有“于孔颜乐处寻和究竟。”夫子此乐在乐什么呢?贫穷到如此境地,乐又从何处来?今天的我们不至于穷到如此地步,却为什么又乐不起来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是财富吗?还是外来环境带来的享受,又或者是权位之后的快感?当下的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我们终极的目标又在哪里?今天所获得的一切与祂又有什么关系?这所有的一切真的让我们快乐吗?这个快乐是拜他人(外力)所赐,还是自己本身所产生的呢?值得我们深思。
接着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吾如浮云”,这话很中肯地说明了不是不要富贵,而关键在于义与不义。上一章里,蒯聩与辄本是父子,为富贵权力而相互残杀,是为不义。由此可知,不义之富贵就如天上的浮云,并不会长久。在圣人看来,对于不义所获得的财物乃至无辜杀害一人所得的权位,均不染指,不是夫子有多么清高,而是于心不安,圣人善护仁心,丝毫不敢抱着侥幸和放松。后世的一些儒者以近富贵为耻,以远离为荣,此行为并不合夫子乐道的道心,亦违背了中庸之道。
对圣人来说,不论富贵于贫穷,外在的一切事物变化,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按语】
一、我们太执着于事物本身的结果,从而忽略了内在感受,以至于接近麻木不仁了,于此渐渐的就失去了对内心变化的觉察能力,误以为富贵的生活就能让我们得到真正永久快乐。但当有一天真正获得了财富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心虚无飘渺。这并不是说财富毫无用处,而是我们忘记了自己本身可以感受心灵带来的快乐。
二、夫子疏食曲肱,乐在其中,此非疏食曲肱所能长乐,亦非富贵乃是快乐之天敌。夫子之意乃不义之富贵,必是侵占他人之利益,损人利己何能心安,故而圣人不取。
圣人之乐非贫贱富贵所主宰,全由仁心而自现。此章言乐于浮云,其文亦美,贫贱富贵一如浮云,惟乐乃不改之仁心。
疏食曲肱多自在
不义富贵徳行退
夫子仁心固如根
贫贱富贵焉能移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疏食,粗饭义。肱,臂也。曲臂当枕小卧。乐在富贵贫贱之外,亦爱即在富贵贫贱之中。不谓乐贫贱。不义而富且贵,是以不道得之,存心不义,营求而得,浮云自在天,不行不义,则不义之富贵,无缘来相扰。
学者惟当心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然使无下章之心情,恐难保下半章之乐趣,此仍不可不辩。孟子书中屡言此下半章之心情,学者可以参读。
《论语讲要》:孔子饭则粗食,饮水。眠则曲其臂而枕之。穷虽如是,而乐亦在其中。乐者乐其道也。“朝闻道,夕死犹可,何况贫穷。”不义而富且贵,即是不以其道而得富贵。无道而富贵,他人虽感欣幸,孔子视如浮云而已。
《论语恒解》:圣人心如太虚,于义理所在,皆以诚应之,而非有心也。若非义之事即毫发无能,入心非强欲知彼,自无缘得入。
《论语正义》:孔子曰:“疏食,菜食。肱,臂也。孔子以此为乐。”
郑曰:“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
国语:“食粗衣恶”是也。
吕氏春秋慎人篇: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孟子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不为” 。故孔子自言不义之富贵,视之如浮云然,明无所动于心也。
刘氏逢禄述何篇:“此因上章而类记之。不义之富贵,不特剻聩于辄也,即石曼姑之受命于灵公,皆不义也。”
《四书遇》:富贵如浮云,不曾说不要富贵,亦不曾说富贵,要义转和在中,不即不离。
李崆峒曰:“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以下儒者,只言富贵如浮云,过矣,斯中庸之鲜也。
如浮云,就疏水曲肱时见,正可想像乐在其中光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圣人毫不介心。曲肱泗水于捉鼻东山,其意境天壤悬绝。
《论语集注》: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故,而乐亦无不在焉。
程子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
《论语点睛》:“乐在其中”则心境一如,当与赞颜子处参看。不义富贵但如浮云,则似太虚不染,非巢之所能大达。
《论语义疏》:浮云自在天,与我何相关?如不义之富贵,与我亦不相关也。又浮云倏聚欻(chua)散,不可为常,如不义富贵聚散饿顷,如浮云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
孔子简介(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青青河边草:夫子心中不是不要富贵,而是不义之富且贵于夫子如浮云。也不是甘于贪困而乐。而是心中有仁道存,即使生活清贫困苦也会乐在其中。如其所言,“朝闻道,夕死犹可。”何况贫穷。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吾等凡人当立志向圣人学习之。
芳草:夫子志向于道如千年树根入泥,固不可摧,其心如镜,心不随境。故闻《韶》乐不知肉味,粗食淡饭亦乐在其中,这是常静常乐,非一时之感觉。财富是人之所好也,于国于家都离不开此。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夫子称其如浮云,过眼云烟矣,更何况不义之财终招祸害啊!
止语:圣人不是不要富贵,只是贫贱富贵在圣人心中无二分别,富贵本如浮云,因不义而来的富贵,圣人更为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