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9 看圣人是如何学习和教诲他人的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1-08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9

《论语·述而篇 7.2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和运用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学记】看圣人是如何学习和教诲他人的

此章孔子将自己所学,所觉,所行作了总结和阐述,理解这一章,需要用心去体会,何谓默而识之?何谓学不而厌?何谓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这四个字无论理解为默识,还是默记,感觉并不能完全将其大意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自发的心理状态,既有学习,也有思考、还有参究的味道。此种内在的活动源自于好学的动力,在于希圣希贤的大志向,若没有这样的志向,便没有默而识之的可能。学者处于此种状态自然能在心中有所体验和收获,默默无言,其乐绵绵,如痴如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怎么可能会厌。所谓“厌”者,是因为在学习中出现了方向和方法上的失误,或者过于急躁所导致,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感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方向正确,必然阐发自性,产生悯人之情,心在道中,道在心中,不亦悦乎!希望人人都能学之于道,乐在学中,都能成圣成贤,教学相长,内外一体,乐在其中,哪里还有疲倦的道理!

孔子安心于道,学有所乐,不受功名利禄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他说这三件事情自己能做到,说“何有于我哉”,足见圣人的坦荡和大气,让人向往之。

读此章可知,默而识,学不厌,悔不倦,完全是孔子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出来,就是要让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并且也能发一个成圣成贤的大愿,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圣人!

【按语】夫子安心于道,心道浑然一体,于学能默而为之,学教相长,学于乐中,乐在教中,绵绵不绝,无有疲厌,如是乃是成圣成贤之路也!

乐学默识之

须臾无厌离

人当希贤圣

念念不生疑

名家集义

钱穆曰:“ 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然推其极,则有非圣人不能至者。其弟子公西华、子贡知之。”

刘沅曰:“天地万物之理皆吾身之理,但须一步步著实践,体诸于身,果有实得则此心浃洽,默自喻其趣,非有心记忆之谓也。此默识者,其得力独深,其见地甚切,学而不厌深造鼓舞,自然而不容己,诲人不倦者成己之后,自然悯人之愚而惟恐其不入于善,至诚悱诱掖忘劳,非以为功与名也。”

刘宝楠曰:“ 诗书礼乐,士之正业,皆须讽诵,若博学无方,既非家有其书,则惟宜默识之也。

说文作“厌”饱也。引申之,训足,训弃。夫子自强不息,日有孳孳,不知年数之不足,故能不厌于学也。”

朱子曰:“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何有于我,言和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李充曰:“言人若有此三行者,复和有贵于我乎?斯劝学敦诲诱之辞也。”

蕅益大师曰:“学不厌,诲不倦,孔子亦曾承当之矣。只一“默而识之”,真实难到,宜其直心直口说出。”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荷荷“乐学默识之,须臾无厌离,人当希贤圣,念念不生疑。”——感悟到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人生必有所收获!!

小雨点夫子安心于道,心道浑然一体,于学能默而为之,学教相长,学于乐中,乐在教中,绵绵不绝,无有疲厌。——不愧为万师之表!!

颜姐默而识,学不厌,悔不倦,尽人皆可自勉!

请您轻点左上角首页

或点击如下网址查看本会更多资讯

http://www.plwch.com

请把您的手机字号调整为“标准” 以达最佳浏览效果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