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修-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收藏本站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每日一修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4 博学于文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9-12-29

【每日一修】《论语》学记144

《论语·雍也篇6.25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学记】博学于文

王鹏翔

夫子对于君子的叙述,于此处又多了两点,共三个核心。

其一为“博学于文”,其二为“约之以礼”,其三为“弗畔”。颜子在后面的章节中对夫子的这段话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知夫子者莫过于颜回,而欲知夫子者,亦可于此深思。

“博学于文”之文者,凡古往今来一切圣贤的言行或者因他们而被后人所记录、整理的文章、论著,如《诗经》、《尚书》、《春秋》、《乐》、《易》等古代文献,诸如此类科目的经典书籍均被称之为文。如学人能逐一专心用功学习,学好一门,再学下一门,细细体会,必然能博学于文。而后才能明之以理,理明而行,不至于迷茫,不至于颠倒,更不至于背离儒者的仁道精神。如果说人生是一辆汽车,把大道比作大路,而博学于文,则不会让人生这辆车迷失航向,或者南辕北辙,所以古人才说“文以载道”。但文中之道又在哪里呢?孔子又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此看来道必然在人,人能行文中之理,才能真正在心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的研究和经典的读习上而不去实践,就如帮人数钞票的服务员,守着成堆的钞票,最终仍然不属于自己。又如人以口说佳肴,终不能果腹,只有以身实践,老老实实地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约之以礼”才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道的力量。

看圣哲先贤的行持,感触良多,古人“以礼制心”,以希达到“克己复礼”,成圣成贤。今人却以为礼是用来捆绑约束人身的一条绳子,甚至是枷锁,或者只作一些表面功夫,行一些虚礼,于是乎,大家开始厌烦“礼”的存在,甚至抨击关于“礼”的一切言辞,所谓仁心不存,礼有何用?其实,今人的“以礼制身”与古人的“以礼制心”相差甚远,因为没有达到内外合一,也就不能明了圣人重礼的初衷,最后就变成了虚的。

有一位妈妈听说读《弟子规》可以让孩子变得比较听话,就让自己的儿子也跟着别人开始学,最初只让孩子能每天坚持念一遍就可以了,后来不知从哪里听了一些课程,就要求自己的儿子严格按照《弟子规》上的内容去“力行”,比如“父母呼,应勿缓”,妈妈叫儿子的名字,儿子要马上跑到妈妈的面前,如果没有做到,就要用竹板打孩子的手心。凡是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必须端端正正地站立在一旁,还要端身正意,认真去听,刚开始效果特别好,家里来了客人还要给客人演示一番,引来很多人的羡慕,都夸这位妈妈教子有方,但突然有一天这孩子离家出走,找不见了,在自杀时被人救了下来,幸好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诸如此类的事情从宋朝以来不胜枚举,让夫子所提倡的礼法变了味道,失去了原貌,实在是遗憾。

孔子所说的“约之以礼”,完全是心法,不是手法,重在“约”字,这个约是对己的,自觉的、主动的、快乐而心甘情愿地去用心作,用心为礼,不是靠外在的力量甚至是靠监督去执行的,这就变成了教条。

此章“博学于文”,以达到格物的目的,再言“约之以礼”,以实现心正以诚的目标。如此,便可将”文”活泼起来,用礼行出来,一内一外,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学用双长,就不会背离大道,不会偏离修学的航向,所以夫子才说“弗畔矣夫”就是这个道理。

读此章可知,读书学习是用来明白道理的,更是向先哲借鉴智慧的,博学而后努力实践,以礼制心,以礼行仁,必将学有所获。

【按语】夫子于此章首提君子之三要目,其一曰“博学于文”,其二曰“约之以礼”,其三曰“弗畔”。是故颜子于后章节喟然叹夫子此教,此叹亦知颜子已明圣人之深意,学人欲知圣人,于此亦可知也。

 文者,自三皇五帝,尧、舜、禹、周、孔等先圣所载之文辞,语录,典籍,要论,譬如《诗经》、《尚书》、《春秋》、《乐》、《易》等古代文献。教人行之以道,因文以载道,文之不存,道将不复耶!习诵于文,承之以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行之以日用,行之以言行,夫子称为“约之以礼”。

古之贤圣学有专攻,一门精通,再习他学,一一思索明了,是为博学。博学以能明理,明理故能行之于待人接物,入世修平,故而“约之以礼”。礼者仁之用也,学人以礼制心,以企“克己复礼”,所谓文者行之于礼,复求于仁,礼者明之以文,归于本心,如此反复探求,必能通达圣人之心,以不至于“弗畔”。弗畔,畔者,叛背,不违于大道者也。

能于此处,躬行实践,必能见于夫子之圣明。

博文通古今

约礼在复仁

只在当下行

必能见圣人

名家集义

钱穆曰:“ 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以。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亦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轿,此乃孔门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

李炳楠曰:“孔子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为首,故虽博学,而首须学礼学礼则通世故人情,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合中道,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

刘沅曰:“此章因学或者从博而不知返求,或求约而不能穷理,故言道教于古今事物,必须广为研究,始析其是非得失而又非从博也。万物之理皆我身之理,皆当功而体诸身心以践其实,二者不一至,即欲道不合。”

《程氏瑶田论学小记》云:“天下违道五,而人之行者,其切于吾身,而不可以须臾离者乎?于何学之?曰于文。圣人贤人,告我而进道者也,夫固我之师也。然而已往矣,其所存者问而已矣。文存则道存,道存则教存,吾学其文而有获,而啻亲灸焉,而韶我以语之,呼我以喻之也。不啻相依焉,而携我以举之,掖我以履之也。舜之大孝也,武王,周公之达孝也,其徳同,其所徳者不同也。尧之文章也,夫子之文章也,其美富同,其所美富者不同也。征之于文,而后舜与武王,周公之所徳,若或闻而知之矣。征之于文,而后尧与夫子之所美富者,亦若见而知之矣。是故学文不可缓也。”

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作者简介:王鹏翔,初名王永亮,字昊古,甘肃庄浪人。受祖辈影响,热爱传统文化,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道德经》五年。于2012年在广州创办焕文书院,并亲自授课,传播国学。近几年专攻《论语》一书,并参考古文经典,坚持每日写一篇札记文章,至今已写了400余篇。

审编发布:秦荣光

精选留言

小雨点孔子所说的“约之以礼”,完全是心法,不是手法,重在“约”字,这个约是对己的,自觉的、主动的、快乐而心甘情愿地去用心作,用心为礼,不是靠外在的力量甚至是靠监督去执行的,这就变成了教条。——阅读到此处感觉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礼”不同啊!

荷荷读书学习是用来明白道理的,更是向先哲借鉴智慧的,博学而后努力实践,以礼制心,以礼行仁,必将学有所获。——感悟到读书学习的目的及路径!!

燕妮如学人能逐一专心用功学习,学好一门,再学下一门,细细体会,必然能博学于文。而后才能明之以理,理明而行,不至于迷茫,不至于颠倒,更不至于背离儒者的仁道精神。__感恩作者倾囊相向的学文过程及益处。


264